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公益故事 > 正文

大学生自组公益团队 免费为农户拍全家福

风铃公益团队由中山大学、云南财经大学、四川外语学院等几所大学的几个大学生发起并参与,团队主要为山区的人们拍摄全家福、老人照、儿童照、单人照,为山区人们送去温暖。

全家福,全家才是福,这就是风铃公益全家福活动的理念,不要因亲人的离去而留下遗憾。这个项目的背后有着一个忧伤的故事:活动发起人吴文书在外婆突然离世后才发现,家里几乎没有一张全家照。大学时,他和同学萌生了拍摄全家福的想法,拿起简单的设备,带着一颗热忱的心,为那些陌生的乡村人送去一份温暖。

那一年,吴文书才16岁,在重庆市里上高一,接到外婆“快不行了”的消息,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家,在忠县的那个深山村里,也需要好个小时。外婆很快入殓下葬,没能见到最后一面,成了吴文书心底的隐痛。因为从小,母亲外出打工,吴文书更多享有的是外婆的悉心照料。到外婆突然离世后,才惊然发现,家庭照几乎没有,更找不出一张外婆的照片,“一分想念都没有,太遗憾了”。

弥补遗憾,为别人拍家庭照

年少时,没钱,没能力,但心里隐约潜下了一个梦:如果有机会,就帮别人拍吧,让遗憾少一点。直到今年4月份,隐约的想法被触发了。

此时,正在云南财经大学念大二的吴文书,接到朋友的一通电话,说等暑假了,想要到云南来玩。单单是游玩,太简单无趣了,不如做点公益吧。

乡村的公益,吴文书最初想着,可以到乡村做支教,可一转念,自己不是师范专业,也没特长,不利教学,只好作罢,又重新筹划。

回想起从小在贫困乡村的生活,曾渴望过能有家人的照片,那么一张,清晰得就好。吴文书顿时决意:就拍照吧!为老人、孩子、农村的家庭,我们自己来拍。

这一想法一提出来,立即得到周边的响应。特别是农村考出来的同学更能体会。在自家贫困乡村,青壮人流入城市务工后,使得很多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出现。一家团聚的机会,多是限于春节,而一张家简单的全家福,就显得极其难得和珍贵。

就动手这么干,吴文书和同学窦啸虎、陈旺等支持者,开始自组团体,就叫风铃公益。念及老人孩子不太可能主动走出贫困山区来拍照,而大学生爬得山,走得动,干脆就到他们家里面,获得信任后,就在家门口拍。

没相机没经费,一步步坚持

团队成立后,一活动起来,才深感头脑里的想法投入实践,什么都缺。最发愁的是相机,一部单反至少好几千,自己没钱买,就召集有相机的同学加入。没摄影技能,就自己上网学。要去哪个地点,一步一步来比较、筛训。没有资金,发布网络信息求助,或四处寻找爱心企业。

坚持下来,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同。今年6月,团队参加了大学生公益梦想实践大赛,获得广州赛区的热心公益奖。很开心的是,拿到的2000元奖金,多注入一批团队经费。

旋即7月,趁着暑假,更有中山大学、四川外国语学院、西南政法大学等大学生的加盟参与,组成五人团队,展开了远距离的拍摄活动。

通过比较分析,更有前期的实地考察,7月21日,团队带好器材,赶到会泽县大海乡大山村。先结识大山小学的孩子们,分二组,各由小学生带到村里,来和家长们沟通。

这背后有大山小学校长李正平的支持,“难得90后大学生能深入农村,亲自到家里来照,了解真实的生活,山里人没人做这个,即便有人拍照,也是要收费的,一张遗照60块,对年收入几千的家庭来说,也是不愿支付的。”

5天拍308张,老人当作遗照

刚开始不被村民理解,但一看到照片后,有村民主动邀约。其中,草皮地自然村的村民沈刘保,一家拍好之后,又找来母亲的身份证,要求照下证上的相片,放大作为凭悼母亲的念想。还有不少老人,非常慎重对待,即是第一次拍照,又当是最后的遗照。这让大学生们“争取一天拍一个村,再难走的路,再难翻的山,也不抱怨一声。”

在连续五天,拍完7个自然村146户的照片后,返回校园,尽快整理建档,洗出了308张照片,如果是作遗照,还放大过塑,立即寄校长,由校长来分发到户。

这样嫌太慢, 记得大沟村的一位八旬老人,一个人独居,听说有人免费拍照,她特别找出了新衣和漂亮的绣花鞋,照片看了又看。等到大学生临走,又要求,再看一眼,她“怕等不到收到照片的那一天。”

为此,吴文书期望,等团队壮大后,能购买一台便捷式打印机,照片拍好能立即出来,递到村民手中。

我要捐赠

团结互助、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为了发扬人道主义精神,促进社会文明,构建和谐社会,中国社会公益网为热心公益、乐善好施、善良高尚的人们提供捐赠和救助平台

在线捐赠:
  • 捐赠帐号:3700020119200066754
  • 开 户 行:中国工商银行南大街支行
  • 帐 户 名:陕西省社会公益基金会
陕ICP备07011217号
版权所有 2006-2017中国社会公益网 陕西省社会公益基金会